中國船舶業將進入兼并重組頻發期
2011-12-12 08:10:21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預計未來2~3年,無論中國范圍還是全球范圍,船舶工業都將進入兼并重組和結構調整頻發期。我國政府將進一步優化船舶產業結構,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等多種形式的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工信部黨組成員郭炎炎在近期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的這番講話無疑道出了我國未來船舶工業發展的趨勢。
船舶業的冬季
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1年1-10月份全國船舶工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新承接船舶訂單2975萬載重噸,比上年同期下降45.5%,其中10月新承接船舶訂單僅73萬載重噸,為本年度最低點。
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造船企業普遍遭遇“訂單荒”。由于市場低迷,我國很多中小造船企業已經無訂單可接,世界范圍內也有三分之一的造船企業沒有接到新訂單。
據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船舶處調研員陳穎濤介紹,從今年1~10月我國造船完工量(552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4%)來看,手持船舶訂單量(1653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6%)、新承接船舶訂單量(297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5.5%)雙雙下降。而且手持訂單中有73.2%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前接的訂單,剩下不到30%是危機之后新接的訂單。我國船企手持訂單到今年年底還可能出現同比下降20%。
受訂單不斷減少的影響,不僅一些船企面臨無船可造,還有一些船企面臨破產危險。浙江省的兩家造船企業“恒富船業(位置 評論 新聞)”和“藍天造船”已經啟動破產程序。此外以前進入造船行業的眾多資本受造船業利潤微薄的影響也逐步退出,這對造船企業融資是雪上加霜,現有的造船模式也不利于企業緩解資金困難。
據一位船舶企業主管介紹:以前船舶建造和定金分配是采用5段式的模式:即每建造船舶的20%之前,船東(買方)就會向船企打20%的款項用于采購設備及支付其他費用。現在,船東的預付款變為10%,但船企仍然會按照原先的5段式進行建造,這加大了造船企業的風險。現在為了完成交易,船企被迫大量融資,例如船企為船東提供擔保,以便完成造船進程。如果船東后期棄船,造船企業就得自己出資建造完成再賣船,這就可能陷入“虧本造船”的處境,船企融資的困難將越來越大。
國際競爭加劇
受國際競爭激烈的影響,不僅船企訂單減少,而且船價也不斷下降。據英國的Seasure公司統計數據顯示,現在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的價格大概為8320萬美元,比今年4月份的1.06億美元下滑了30%,5年船齡的VCLL油輪、阿芙拉油輪及成品油輪本月平均價格為6504萬美元、3584萬美元和2768萬美元,環比下滑了11%、3%和2%。現在一艘3.6萬載重噸的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售價大約是3000萬元,相比行情最高時價格下降了三分之一。
近期,在造船訂單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中日韓三國在造船工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目前,我國船企在生產效率、信息化水平、科技創新研發能力等領域與日韓有一定的差距。
據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陳文軍介紹,目前我國擁有各類船舶制造企業約4000多家,規模企業不足300家,而韓國總計有60余家船廠,但韓國五大船廠造船完工量總和約占全國的80%,我國十大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總和僅占全國總量的52%。我國船舶工業面臨資源分散,集中度不高,企業規模較小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夏曉雯認為,中國造船業在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方面以絕對的優勢領先于韓國造船業,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新接訂單量方面,如果按載重噸計算,中韓兩國水平基本相當。韓國主要承接批量大型集裝箱船、鉆井船(船型 船廠 買賣)、LNG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訂單。
由于前三季度,無論以載重噸或修正總噸計算,中韓兩國新接訂單量合計占比分別為80%和90%,因此,當今世界是由中韓兩國主導國際造船市場。
推動兼并重組
當前我國造船企業數量眾多,可是產業集中度低,產能過剩問題不斷加劇,一些規模較小的造船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并沒有退出船舶市場,而是大量被一些新興海工、能源和環保企業所兼并,繼續存在于船舶行業中。
據悉,今年1~10月,全球前10家船廠接單量占總量份額達到55%,前20家船廠集中度達到71%,前30家集中度接近80%。訂單不斷向規模較大的造船企業集中,在中國造船市場,一方面是散貨船和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等低附加值船舶市場的產能過剩,一方面是國際上高附加值船舶、綠色節能船舶和海工裝備的訂單不斷上升。今年韓國憑借在造船技術上的優勢,大量承接高附加值船的訂單,成功反超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日本提出通過新技術開發保持優勢,韓國提出以提升造船標準和發展綠色造船為核心造船復興計劃,加快節能、環保和個性化新船型開發。而中國造船業過度依賴散貨船導致結構性嚴重過剩,價格優勢逐步減弱,盈利能力不斷下降的問題。
未來我國將進一步優化船舶產業結構,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等多種形式的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目標是到2015年我國有5家以上企業進入世界前10名,前10家企業造船產量占全國造船總量比例提高到70%以上,同時促進中小造船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在優勢領域形成特色和品牌。
標簽: 中國船舶業